最近很多事情搞不懂。自己的事、別人的事、自己和別人的事。有些事情,明明
看起來沒那麼複雜,發生在別人身上我們總能夠頭頭是道說上個幾分鐘列出一長
串的意見表;不過同樣的情形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,儘管透過理智的分析可能
已經有個決策結果出來了,可在情感上總沒有辦法把它給當成別人事情一樣的對
待。也許這就是「旁觀者清」的不變道理,我從來也不鐵齒,也難怪受到情感的
影響波動特別的大。
特別的情形發生在相處之上,無論是感情或是朋友。越來越覺得自己許多地方做
得不好,只不過這種事情似乎永遠沒有辦法像是穿鞋或穿衣一樣,不適合自己就
拿起另一件來穿。現實個性上的弱點當然不是說不可能擁有改變的機會,只是愚
公移山的速度可能在改變之前就容易令他人失望。令他人失望是相比較起來比較
好的情形:這種反應立即且迅速地投射到你的面前。改與不改或許操之在己,但
總是知道自己的這個反應容易引起對方不快。與之相對的,是一種別人比較不會
提醒你(也許是因為不好意思),或是難以察覺的情形。除非自己發現到了,或
是有人婉轉地透露了這樣的訊息,不然幾年一眨眼的時間過去之後,可能在相同
或類似的場合與情景之中這種壞習慣再度出現,就像是 Déjà vu 一樣。
於是這種壞習慣而來的挫折可能一而再、再而三的發生,不管是自己或是別人所
感到的挫折。產生一種很糟糕的現象就是自己和對方都莫名所以的累。對方覺得
自己為何對於什麼事都感到不滿;自己則認為為什麼對方沒有辦法就這樣配合自
己。這種起源於溝通障礙的情況容易在密切聯繫的過程中發生,如果我自己是個
坦率又直接的個性的話或許碰到這種情形也好解決;很可惜前面那種理想的情形
我可是連百分之一都不符合,既彆扭又臉皮薄。要我等待著別人給我一刀我寧可
做個痛快自殺的人,自己放棄的話起碼能夠保持一點點可笑的自尊。
除了以上的糟糕處之外,反正還很多說不完的。背負這個令人搖頭個性的背後,
所賴以支撐的,恐怕就是建立在某種想像之中,把自己擁有的資產給敗掉的那種
爽快感以及成就感(能算是成就感嗎?不管了)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